RSS
Container Icon

Translate

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

媽媽的食譜

媽媽非常會作菜,但她常說,比起外婆的廚藝她還差遠了。外婆味覺敏銳,外頭吃過的東西自己在家就會做出來,甚至還會改良成更合適的口味。可是媽媽在外婆去世前完全不會做家務,更不用說下廚。外婆在大姐出世前就過世,媽媽也來不及跟外婆學習。這是媽媽一直來的遺憾。過後教會媽媽下廚的是一個外婆的老朋友。

18歲在外生活開始,我時不時會向媽媽討教的各種菜式,但都只是口頭傳授,我其實很少親眼看她怎樣烹調。跟我一樣的還有老弟。可是媽媽教過我們的菜餚,過一段時間沒有煮就會淡忘,然後下一次想煮就得再問。很多次我聽到老弟撥電話回來問媽媽XX菜要怎樣煮時,需要反覆撥打幾次確認某些步驟。

我記得媽媽很久前在某個端午節前夕,一邊包粽子一邊唸:都沒人學包粽子,以後她不在都沒人會包了…

雖然我希望媽媽會一直留在我們身邊,但那是不可能的,靈魂終究有他的去處。我只希望屬於媽媽的,也是屬於我們家的味道,不只有媽媽、我或我老弟知道,也不希望我們做子女只能記得住那一下下…

我突然興起記錄下媽媽的食譜的念頭。

我在澳洲原本也想在部落格記下當時所煮過的菜式,結果經歷太多,分心太多,又常常忘了拍照…只來得及寫下幾篇。這次便想把媽媽的食譜也放上我的部落格。希望這一次的念頭可以完全實現。

不過,最大的難題是媽媽的食譜是以「味道」存在於她腦海中,完全只是她的記憶和感覺,食材和調味料的份量都是隨意而加,沒有一個格式。剛學做菜的人大概最討厭這樣不明確指示,但是,我也沒辦法…就做為一點點參考好了。

其實下廚很多時需要以實驗和好玩的精神試試看,相信自己的直覺。下廚本來也是很靠直覺的呢~(←顯示完全不負責任)

※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※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※

食物.愛情.取悅:

17歲中學畢業拿到政府檢定考試成績後,我和友人第一次離鄉背井到雲頂工作3個月。單身員工的宿舍沒有廚房,但常常可見到稍年長的女同事拿著大保溫壺在宿舍間往返。後來才知道她們是在房間使用電子沙鍋(slow cooker)煮些簡單的湯品,講究一點的還會加幾顆蛋。保溫壺裡的愛心就是男子宿舍的「男朋友」的福利了。那是我第一次親眼見識飲食跟愛情的關聯。

18歲那年被大學錄取,我一個人去到柔佛士古萊。第一年住宿舍,也是沒有廚房。大家要不在食堂用馬來餐,要不也有學長幫忙外帶華人食物進來。因為選擇太少,外帶好吃的、合口味的食物可以成為男女間追逐和取悅的手段(?)。

大二開始大家在外面合租屋子,這才開始了各人的試驗性下廚經歷。

有些菜式我會請教媽媽,大多時候靠感覺。反正只是自己吃,可以很隨性。那時我覺得下廚很新鮮很好玩。不同的食材和調味搭配,有些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,有些則味道差不多(雖然我舌頭鈍,覺得差不多的時候居多,嘿~)

這時期,男男女女都有機會下廚,不限於菜餚,有可能是粥、糖水(甜湯)等等,於是互相以此取悅對方的故事上演得更多。而我也試過跟朋友一起去學長家為他們作菜,除了是借此感謝學長們的幫助和關照外,不諱言另有炫耀成份在內(我對媽媽食譜的信心)

大學畢業後到吉隆坡工作,仍然是離鄉背井。那時剛談初戀,初次體會想下廚取悅對方的心情。多數菜式都是媽媽的食譜。有次做了麵粉糕*,生平第一次揉麵團,完成後居然雙手酸痛幾天,類似運動過度肌肉發炎的感覺,非常痛苦。那一天他卻加班遲了。深夜見到他時我居然委屈得哭出來。從此我便沒再做那麵粉糕了。

分手後我極少下廚。但後來因為臉神經線斷裂治療期要戒口,我幾乎不能外食,只得又自己天天下廚。仍是媽媽傳授步驟,只是一切都以蒸食為主並不需要技巧,食材換一換又是一餐。如是戒口幾年,之前學會的不同菜式當然都還回給媽媽了。

跟第2個男朋友在一起時,我還是會下廚取悅他。我再次開始跟媽媽討教不同的菜式。不過同時候因為要在公司煮食,我在網上學了不少微波爐菜餚(我們家至今沒有微波爐)

決心跟男友分開後,我突然厭倦了下廚取悅男生這種事(或許,主要還是厭倦了取悅別人)。於是,我在理想對象條件中加了這兩項:他要會作菜也喜歡作菜、他願意取悅我。

之後在紐西蘭打工渡假,基於慣用食材、調味品甚至適用炊具不僅貴且難以取得,我極少真正作菜。加上打工時間較長,也沒有太多下廚時間。那時的工頭曾為我們下廚煮了好些馬來西亞家鄉菜,獲得各方叫好叫座。但我卻默默地想起媽媽的好廚藝。即使是一樣的菜式,自家的味道就是不一樣。

快回國前我才跟K一起,一開始我也遵守跟自己的約定:不再下廚取悅任何人。那段時間都是他作菜給我吃,由他來取悅我。直至最後的最後,我才在回國前為嗜辣的他煮了道宮保雞丁(其實是以炫耀的成份居多)那道菜至今仍是他的最愛。

過後我又去了澳洲。在K的信任和支持下,我竟然在他大伯的Country Pub的附屬餐廳當起中華廚師。K說,Country Pub餐廳的精神本來就是「家鄉味」。於是,我煮的菜餚有些是媽媽教的,也有從別的地方搜尋來的食譜。雖然食材和調味仍有局限,但是可以使用公費,大致上有預算就找得到替代品。最棒的還是可以隨心所欲使用有規格的廚房和炊具。即使那段日子有許多的不開心,但那下廚的經歷卻是我有史以來最開心、最滿足和最享受的!

回到馬來西亞後,我回家鄉跟父母一起住。那段時間致力於網絡工作,加上有媽媽在,下廚離我好遠。

再次去澳洲探訪K的幾個月,我才又開始頻繁的下廚。這次我自己都覺得廚藝有練回來。只是我煮的不是媽媽的食譜。每次煮成功後都會想:我好想煮這道菜給媽媽吃!可惜再次回國回家鄉後,仍是由媽媽掌廚…

在廚藝精湛的媽媽面前,我始終太害羞了。而這個點,我也不知何時能突破…


*麵粉糕:又稱粄麵。跟台灣的麵疙瘩很類似。

  • Digg
  • Del.icio.us
  • StumbleUpon
  • Reddit
  • RSS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